媒体报道首页 > 媒体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深圳特区报“读特”|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深圳是一片沃土,企业就是种子

  “只要你是植根产业的人,只要你是有梦想、有想法的人,都能在深圳得到发展。”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三诺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刘志雄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三诺一步步由小到大,实现创新发展。目前,深圳正在进行“双区”建设,三诺将扎根深圳,相信会赢来更大发展。

主动出击化危为机

  记者:我们注意到,新冠疫情发生后,三诺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疫情下的新商机,成功转向了大健康产业。从您的创业成功过程中,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的什么素质?

  刘志雄:首先,三诺做模具出身,此后一直深耕制造业,注重“工匠精神”。得益于在制造业有多年的基础,疫情出现后,三诺快速反应,依靠深厚的制造力赋能产业,在疫情来临时快速转变。三诺植根制造业25年,不忘初心。所以能够化危为机,赢得新商机。

  作为一个企业家,企业要有创新求变精神、持续坚持的韧劲、深耕产业的担当。这么多年,三诺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注重产品解决方案的市场响应能力,跟市场的感知比较接近。

  从市场需求来看,三诺不是做纯加工、纯代工的制造业,本身注重捕捉市场机会,三诺OPM模式是受市场驱动来思考和打造产品。市场要什么,我们做用技术力、创新力、设计力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给到社会。

  另外一个维度是我们用技术和设计的创新,来满足市场潜在需求,所以跟“你的期待、我的承诺”这种经营理念分不开。这样就超乎客户的希望、超过市场期望值。

  这个需要持之以恒、深耕制造、创新驱动。每次危机来临时,三诺都是主动出击,过去两次的经济危机,包括2008年,三诺以原创能力度过危机。这一次新冠疫情,三诺响应速度比其他企业更快。

  特别是当市场不好的时候,大家就要裁员,我们采用一站式服务,可以让客户的研发制造需求都外包给我们,这次疫情也是大家不能现场交流产品原型、产品标准,我们就自己先定标准、定设计,产品能力由此得到发挥。

  记者:三诺转型进入大健康产业,对三诺进出口、产值方面带来变化?

  刘志雄:过去两个季度因物流阻断,没人出来消费,三诺原有的老产业受到影响,与疫情相关的大健康产品因为自己在定义产品、定义标准,实现了逆势增长。

  三诺生产的口罩,一天有1-2千万只口罩的产能,加上额温枪、家庭智能产品,会带来很多机会。下半年会比上半年好很多。

深圳营商环境很好

  记者:正值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培育出很多本土龙头企业。您与深圳的渊源,何时来到深圳的?有哪些印象?

  刘志雄:上世纪90年代,我来深圳。印象中,南山科技园这里都是泥巴路,交通非常不方便,但是真没想到这里成为这个“中国第一区”,没想到粤海街道成为全国关注的“第一街道”,没想到腾讯总部在这里诞生,没想到这里高楼林立,科技生态丰富多元,软件硬件、云端终端、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丰富多元。

  深圳一开始就以打造高科技企业为战略,大力发展鼓励民营经济,鼓励本地企业建总部,发展壮大。深圳政府把好地段给企业,出台政策、留住人才,让企业把这里作为研发市场的总部。

  深圳营商环境很好。深圳是一片热土,我们企业就是一个种子,然后政府还给你肥料、养分、阳光、水、土壤,你自然就生根发芽。只要你是植根产业的人,只要你是有梦想、有想法的人,都能在这里得到发展。

OPM拥有一站式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记者:三诺在发展中采用的OPM模式比较特别,这种模式是怎样形成的?

  刘志雄:深圳有很多品牌企业,最早做品牌的叫OBM。我们做多媒体音箱、电脑音响、家电音响,占有率即使再大,但它的细分领域就这么小,因为它在中国市场就这么大。我们做再多的产品,它的用户就那么多,当时日本有很多音响品牌现在都不行了。

  我们当时认为应该要做一个原创平台。三诺有设计产品能力、研发能力,应该把产品原型做好了之后,去寻找全球的合作伙伴,这些伙伴拥有全球化品牌和渠道、有精准用户,对产品定义能力强,而我们可以来实施从研发到制造的整个过程。

  三诺搭建的原创产品平台,一方面服务全球500强,共同策划定义产品,一方面做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互联网软件公司,又不擅长做硬件,他们做流量内容时要入口,三诺就可以满足了这些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三诺走的是差异化创新的战略。我们不做标准化,也不做代工,我们为客户提供更大的价值,可以说OBM不同于ODM,OBM是客户说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就行了,但OPM是要去跟进潜在市场,来定义一个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我们要同时间竞争,不断技术变革、设计创新,先做出一个原型来给客户看,或者是要创造新市场。总之,OPM本质是一种包括定义设计、策划原创的精神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疫情以来,更能发挥三诺OPM一站式整体方案解决能力。

  当然,这条路要有自己的从设计到制造到工艺的整个流程的整合,要提供原创产品原型。

  实际上三诺讲的设计创新,1.0叫是产品创新,第二个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是OPM商业模式;第三个创新是企业组织生态创新,比如建构智慧家庭的生态链;第四个创新,是为社会转型创新做服务,建造物联网、建造设计协会,来推动创新创业。三诺把自己的创新生态打开,帮助创业者,做加速器,做天使基金。

  我们要打造一个创新生态系统,打造一个b to s的商业模式,b就我们,s就是start up。大企业、老企业经常走向一个封闭的系统,微创新企业有创新但没有产业链、没有市场链、没有资本链、没有制造链,你就要帮他链接。三诺这次做健康产业,发起全球工业设计大赛,希望更多人来做防疫产品健康产业的设计。有了原创,我们就链接制造力、模具力、技术力以及供应链,把它转化产品力,形成商业力。

打造协同创新生态体系

  记者:作为一个深圳代表工业设计、创新驱动的科技企业,您觉得深圳企业跟苹果这种公司的差距在哪里?怎么样弥补这种差距?

  刘志雄:创新当然有很多了,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战略创新……但是本质作为一个产品型公司的创新,主要是两个维度创新,一个叫技术创新一个设计创新,这两个焦点的地方就会产生颠覆性的产品形态。苹果是典型的产品公司,以设计驱动创新,把产品做得有创意,交互很友好,又让消费者感觉到产品带着一种生活的方式。同时,它又把一些技术创新通过工业设计的手段整合进去。苹果有两个引擎一起发动:技术创新和工业设计创新。

  苹果产品已经成为品牌的符号,设计创新形成所有苹果产品的标杆,买苹果就是买设计。它的工业设计工程师比其他工程师更贵,很多科技都要为工业设计去妥协。它是工业设计偏执狂,所以说它是全世界工业设计的方向标。

  但这么多年,深圳现在也正迎头赶上。深圳工业设计有自己的底蕴和生态,占中国的半壁江山。起初,三诺成立发起工业设计协会时,秘书处才4个人,现在有100多人。深圳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是第一个参加国际设计协会的协会之一。

  深圳工业设计产值从11亿到100多亿年产值,很了不起。最重要不是产值,更重要是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设计带动了附加值,带动了品牌属性,带动了技术应用场景,特别是现在进入了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的时代,这个时候更要从工业设计创新去赋能各种场景差异化产品的需要。

  我相信,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方面做科学基础研究,在科技领域要引领全球,要跟全球比肩;另外一方面,深圳应该共构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智谷,到本世纪中叶,深圳要成为全球具备有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创意离不开工业设计,深圳是可以打造一个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广泛链接全球设计资源,建设一个设计服务的集聚区,来推动大湾区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力,构建共享共荣共生的设计创新文化,把深圳打造成为一个世界创新的中心。

智能制造孕育全新商机

  记者:正值深圳经济特区40周年,您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看一下,觉得在哪些方面比较成功?深圳正在进行“双区”建设,将迎来什么样发展机遇?

  刘志雄:应该说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地利是深圳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跟香港链接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人和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这种包容精神和敢拼敢闯的深商精神,以及深圳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最包容最开放最创新的城市。

  深圳一开始注重民营经济,关键时期抓住几次转型机会。上世纪80年代的外资企业做“三来一补”,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发展民营经济,到了2000年后发展高科技企业,2010年到现在这10年又抓住了移动互联网,进入信息社会,软硬协同,云端加终端的产业生态非常多元丰富。

  目前已经是2020年,这个时候是智能制造。未来机会在哪里?就是人工智能、5G、新基建带来新的智能终端,是千倍百倍手机跟计算机的规模。

  这个时候带来“云网端芯”四大机会,当然芯片有以华为核心的企业,未来还会发展一系列的小而美的芯片设计产业链。

  我认为,深圳未来走入了三个特征:工业化走向智能化,中心化走向场景化,标准化走向个性化。在这三个特征下,给深圳带来很大机会,给三诺也带来很大机会。

  我觉得,落脚就是智能制造。深圳是一个“云加端”、“软加硬”,有丰富多元的产业生态,那么深圳的制造业会引来一个新的机会。因为什么?因为它高端,而且深圳是全球5G第一城,将会带动更多新兴产业勃发,以及应用场景的落地,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文/图)

来源: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20200827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