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首页 > 媒体中心 > 媒体报道 > 正文
南方日报、南方+丨三诺集团刘志雄:深圳是热土,创业者是种子,梦想让种子生根发芽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有两家转型卖口罩的深圳公司最受关注,它们是比亚迪和三诺集团。

  对于老深圳人来说,三诺音响广为人知。1997-2007年,三诺从简陋的模具加工,发展到打造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音频原创品牌,成为全球第一家韩国上市的外国企业,改写了韩国证券史。这家公司转型升级,依靠市场嗅觉及设计制造能力,推出了各类智能产品,发展为一家物联网科技企业。

  三诺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就及时启动口罩生产线,切入防疫健康产业,使公司得以平滑掉疫情带来的传统产业板块营收压力,实现较为稳健的发展。这得益于该公司近年形成的OPM(即Original Planning Manufacturer)模式。随着中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OEM(即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ODM(即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等模式开始为出路而犯愁时,OPM却以个性化、差异化设计方案服务能力,迎来更为广阔的市场。

深圳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摄影记者李荣华

  日前,深圳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接受了南方日报、南方+的专访。他回顾了三诺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之道,展望了未来大湾区的发展方向。

  南方日报:今年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三诺非常敏锐地捕捉到疫情下的新商机,进入大健康赛道。从您的创业成功过程中,一个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刘志雄:作为一名企业家,办企业要有创新求变精神、持续坚持的韧劲和深耕产业的担当。我们是靠主动出击、以原创设计和制造能力,度过了过去的危机。

  首先,三诺是做模具出身的,在深圳深耕制造业已近25年,一直坚持工匠精神,不忘初心。这么多年,恰好我们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引领,注重产品解决方案的市场响应能力,跟市场的感知比较接近,才得以快速反应,在这次疫情爆发初期,选择去开拓新的防疫健康产业。

三诺集团产品。摄影记者李荣华

  而且,我们不做纯加工、纯代工的制造业,公司的OPM模式受市场前沿驱动,注重捕捉市场机会。市场要什么,我们就用技术力、创新力、设计力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而且,我们用技术和设计创新,做出超乎客户希望、超过市场期望的产品。

  特别是当市场不好,大家就要裁员时,我们却采用一站式服务,可以让客户的研发设计制造需求都可以外包给三诺。这次疫情导致企业之间不能现场交流产品原型、产品标准,三诺可以先定标准定设计给客户,三诺的产品能力发挥出来。

  过去两个季度,因物流阻断,没人出来消费,三诺原有部分产业受到影响,而防疫健康产品得益于自主研发、生产并定义标准,实现了逆势高速增长。三诺一天有1至2千万只口罩的产能,加上额温枪、家庭智能产品,会带来很多机会,相信按照产品周期下半年会推出一批系列产品。

  南方日报:三诺在发展中采用的OPM模式比较特别,当时是怎么形成这样的模式的?

  刘志雄:多年来,三诺坚持走差异化创新战略。深圳有很多企业做ODM的代工制造模式,而依托于OPM模式的三诺,不仅完全包揽OEM的加工过程、ODM的产品开发过程,更将业务扩展至附加值更高的技术研发、产品组合规划、市场规划领域。

  我们原来是做音响起家的,但音响占有率再高,在中国市场规模就那么大,这也是为何日本很多知名音响品牌衰落的原因。我们当时就认为,应该要做一个原创产品平台,做OPM模式。三诺有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应该把产品原型做好去寻找全球合作伙伴。这些伙伴拥有全球化品牌和渠道、有精准用户,对产品定义能力强,而我们可以来帮他们实施从研发设计到制造的整个过程。OPM本质是一种包括定义设计、策划原创的精神及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诺搭建了原创产品平台,一方面服务全球500强,共同策划定义产品,一方面做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很多互联网软件公司不擅长做硬件,他们做流量内容时要有入口,三诺就生产合适的终端来满足了它们的差异化需求。

三诺集团产品。摄影记者李荣华

  归纳起来,三诺做的创新,有四个层级:

  到第四个层级,三诺已经把自身的创新生态打开,比如做加速器、做天使基金等,打造一个B2S的商业模式,B就是我们大公司,S就是Start-Up(初创公司)。国内外大公司、老企业经常走向一个封闭系统,而小微创新企业有创新能力但没有产业链、市场链、资本链、制造链。三诺可以帮它们做链接。

  当前因为有疫情,大家见面得更少,更能发挥三诺OPM一站式整体方案解决能力。近期三诺发起全球工业设计大赛,希望协助更多人来做防疫产品设计。有了原创设计,三诺就可以链接自身制造力、技术力以及供应链,把原创设计转化产品力,形成商业力量。

  南方日报:作为一个深圳代表工业设计、以创新驱动的科技企业的创始人,您觉得深圳企业跟苹果这种公司的差距在哪里?怎么样弥补这种差距?

  刘志雄:创新有很多种,管理创新、市场创新、战略创新……但是本质上作为一个产品型公司的创新,主要是两个维度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设计创新。这两个创新紧密结合,就会产生颠覆性的产品形态。

  苹果就是这样典型的产品公司。它以设计驱动创新,把产品做得很有创意,交互很友好,产品本身带有一种生活方式。同时它又把一些技术创新通过工业设计的手段整合进产品去。苹果是典型以两个创新引擎一起发动的。设计创新形成所有苹果产品的标杆,买苹果产品就是买苹果的工业设计。它的工业设计工程师比其他工程师更贵,很多科技研发都要为工业设计妥协。苹果是工业设计的偏执狂,所以它是全世界工业设计的风向标。

  这么多年,深圳的工业设计领域也在迎头追赶。深圳工业设计有自己的底蕴和生态,规模占了中国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我倡导发起的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成立12年以来,作为行业推手带领深圳工业设计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带领会员单位在行业国际地位、品牌影响力、服务模式创新、设计赋能等方面开创了业内数个第一。同时协会通过举办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深圳国际创客周、UNLEASH全球青年创新集训营等品牌活动,引入全球顶尖设计创新资源,为深圳创造注入工业设计创新思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深圳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摄影记者李荣华

  深圳工业设计年产值从11亿发展到100多亿,很了不起。但它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深圳的工业设计带动了深圳产业附加值、品牌属性的提升,带动技术应用场景的增多,特别是促进深圳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的时代,为工业设计去赋能各种细化场景的差异化产品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相信,下一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一方面应该加快基础科学研究,在科技领域追赶并引领全球,另一方面,深圳应该构建一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智谷,广泛链接全球设计资源,建设一个设计服务的集聚区,来推动大湾区的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协同力,形成这种共享共荣共生的设计创新文化,把深圳打造成为一个世界创新的中心。

  南方日报:您以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看,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为何会取得今天成绩?

  刘志雄:深圳特区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备。

  “天时”,就是深圳作为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地利”,就是因为深圳的地理位置,它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跟香港相邻,可以连接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人和”,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精神和敢拼敢闯的深商精神,以及难得的优质营商环境。深圳这里是最包容、最开放、最创新的中国城市。

  深圳抓住了几次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深圳一直特别重视产业发展,最早就注重引入外资企业,大力发展“三来一补”,推动发展加工贸易;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崛起了一批至今有影响的优秀企业;到了2000年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0年至今这10年又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机遇,打造软硬结合的丰富产业生态;现在,深圳又在布局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将带来包括以芯片产业、硬件终端、5G网络、云计算等在内的“云网端芯”四个方向的产业机遇,发展规模将会百倍、千倍于移动互联网时代。

  我认为,深圳产业未来有三个特征:工业化走向智能化,中心化走向场景化,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在这三个特征下,深圳未来机会很大,三诺机会也很大。因为三诺是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越来越多的客户要创新、要创意,要个性、要场景,要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且,我觉得深圳未来产业的整个落脚点是智能制造,这也是三诺深耕的领域。

深圳三诺集团董事长刘志雄。摄影记者李荣华

  上世纪90年代,我来到深圳。印象中,南山科技园这边都是泥巴路,交通不方便,真没想到这里会成为中国领先的科技大区,没想到粤海成为世界关注的街道,没想到腾讯等巨头的总部落地在这里。

  深圳好像是一片热土,我们创业者就是一个种子,然后政府给足你肥料、养分、阳光、水、土壤,你自然能生根发芽。只要你是植根产业的人,有梦想、有想法,在这里能得到发展。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南方+》2020.08.20“创见者说”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系列访谈专栏

【记者】李荣华